2007年6月13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怀着滚烫的心播种阳光
肖华

  故事,一个一个都不同;爱心,一颗一颗都滚烫。你平时也许未曾留意,我们的社会中还有这样的一个群体,在从事着播种阳光的工作。
  他们,就是救助管理站的工作者。
  当《浙江法制报》(6月6日)引领我们走进杭州救助站时,我的内心被震憾了。靠着他们不懈的努力,连子女们都认为已“死”了16年的母亲又回到了家里;通过对“疑似客家话”的了解、分析,越南老太太终于重归故里;他们,甚至“挨了打”还将打人者安全地送回老家……
  这是需要一点精神,需要一种境界的。如果不是从维护社会稳定、推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来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,就不可能那样尽心尽力、任劳任怨。
  正如杭州救助站的一位同志所说:“救助站的大门时时刻刻向需要帮助的人敞开,虽然工作中和传染病患者、精神病人打交道,都有不小的风险,但每一次历尽艰辛帮受助人员圆了回家的梦,都能让我们高兴很久。救助站是一个社会的‘稳压器’。我们所接触的人群,都处在社会的底层,我们的工作只要稍有疏忽,就会给整个社会的治安带来不稳定因素。这肩上,责任重大啊。”
  但是,许多人恐怕对这群播种阳光的人还非常陌生,甚至不以为意。不少人对他们的印象,还停留在收容遣送的时代——认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就是“治安协管员”,其工作就是到街上“收”来那些“三无人员”再在半夜三更用车将他们送出城市,没有笑容,更没有温暖。
  现在,事实证明,那不是真正的救助站。因为我们看到的,是不仅尽力助人,还尽力关心困难人群,更尽力呵护困难者的人格尊严的一群救助工作者。这样的救助站,也就变成了温馨的家园。
  救助站管理人员们捧出滚烫的心,将阳光“种”进弱势人群的心中。这种社会责任感和激情,是可以奏响时代的旋律、拍打起人性的浪潮的。看着这样的故事,我们的内心仿佛也被种进了阳光,像种子抽芽一样长出枝条,庇荫那些流浪的心灵,庇护这个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精心呵护的社会。